如水如風:河馬師傅的長嘴壺修行之路
河馬與長嘴壺的美丽邂逅
對許多香港人而言,“長嘴壺”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於河馬,最初也是如此。直到她遠赴四川成都學習川劇變臉,才第一次真正見識到這門技藝。她所在的培訓機構中,竟有一半的學員在學習長嘴壺茶藝;更令她驚訝的是,機構中的師父、師娘乃至師兄,無一不兼擅變臉與長嘴壺兩門藝術。
後來她更了解到,這種“雙藝兼修”的現象在當地並非個例,許多培訓機構皆如此。河馬推測,這或許是因為變臉與長嘴壺茶藝同屬四川茶樓的經典表演項目。一人若能同時掌握兩門技藝,茶館老闆便可節省一份人力成本,藝術表演者也因此更具競爭力。
在濃厚藝術學習氛圍的浸潤之下,河馬逐漸對長嘴壺表演產生了興趣。
當她從川劇變臉的中級晉升至高級,並最終進入傳承級時,卻面臨一個現實難題:傳承級技藝屬於機構機密內容,按規定不得於白天在訓練場所公開練習,只能在夜間沒有閒雜人員時練習。因此整個白天,她時而協助師父指導少兒學員變臉,時而空閒無事。於是她做出一個決定——利用這段空檔,學習長嘴壺表演。
戲劇性的一幕也由此浮現:在她早期練習變臉的一段影像中,背景是一位練習長嘴壺的年輕姑娘;而當她轉而苦練長嘴壺時,畫面深處卻成了一位在琢磨變臉身法的大姐的身影。兩相映照,恍如時光流轉,彼此成為對方修習之路中無聲的見證。
領悟:什麼是長嘴壺茶藝表演?
在雜耍藝人眼中,長嘴壺是一件獨特的大型雜耍道具,其表演是一場融合舞蹈的雜耍藝術;在功夫藝人看來,長嘴壺猶如一把帶有重頭的長劍,演繹時講究勁力與招式,宛若劍術施展;而在舞者心目中,它更像是中國舞中的劍舞,強調身韻合一、姿態流暢。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長嘴壺表演也因此呈現出豐富多元的藝術面貌。
身為舞蹈專業出身的河馬,在學習變臉期間為提升身段表現,曾專門修習劍舞,因此起初她認為長嘴壺表演對自己而言並無難度。直到真正開始學習,她才逐步體會到其中的深層挑戰。
第一階段是空壺練習,動作流暢、勢如行雲,確實宛若劍舞,一切顯得順風順水。然而進入第二階段——在壺中注入冷水後,重量驟增,原本輕靈的動作頓時變得滯重艱難,表演的流暢感戛然而止。接下來的挑戰更為嚴峻:將壺嘴精准對準細小的茶杯,如同進行射擊瞄準般要求極高的控制力。而最難的,莫過於“收水”這一刻——必須迅捷利落,稍有遲疑,水流便四散飛濺。
最後一個階段,是裝上開水進行實戰練習。這一關不僅考驗技術,更考驗心理素質——動作稍有偏差,滾燙的開水便可能濺傷觀眾或自己。此外,倒水入杯時還需巧妙控壺,讓茶水在杯中自然旋轉,形成優美的漩渦。
長嘴壺的進階之路
長嘴壺的基本動作學成之後,進一步的提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動作的流暢度與精準度。這需要通過持續練習來打磨,沒有捷徑可言,正如《賣油翁》所言:“無他,惟手熟爾”。隨著時間與汗水的積累,終能達到舉重若輕、爐火純青的境界。
其二,是修習更高難度的表演動作,例如背後接壺、繞頸迴旋、騰空轉身倒水等組合招式。這些動作不僅要求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更需要對水流控制與壺身動向有極精準的預判,才能在流暢演出的同時確保安全與準確。
其三,也是最難的一點,是表演中的“美感”與“神韻”。這與川劇變臉一樣,技藝易學,氣質難修。這種提升,既需倚賴自幼積累的舞蹈或武術功底,也與個人天賦息息相關——包括容貌、體態與氣質等與生俱來的特質。長嘴壺表演通常分為男版與女版,二者對美感與神韻的要求截然不同:男版講求剛勁有力、虎虎生風,展現的是陽剛之氣;女版則重在柔美靈動、行雲流水,強調的是陰柔之美。唯有將技藝與氣質融為一體,才能真正賦予長嘴壺表演以靈魂。
水火相淬:一名變臉師的雙重修煉
這種頻繁的轉換給她帶來了不少困擾。她常常覺得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在互相矛盾:練壺時要柔和緩慢,練變臉時卻要剛勁有力。一會兒要表現出女性的柔美,一會兒又要展現男性的剛毅,這種切換讓她感到有些分裂。
然而,這種跨風格的訓練方式,卻意外地對她的變臉表演產生了積極影響。變臉藝術本就要求表演者隨著不同臉譜快速切換角色身份,既要傳遞關公的威武,又要表現虞姬的哀婉,還須瞬間融入美猴王的靈動。通過長期在剛柔之間的轉換練習,她逐漸培養出快速調整身體狀態和情緒表達的能力,這使她在變臉時能夠更自如地駕馭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將每個臉譜背後的人物性格表現得更加鮮明有力。
尋找香港長嘴壺表演同行
回到香港後,河馬開始積極尋找本地長嘴壺表演的同行。她翻遍Google、Facebook等各大平台,卻一無所獲——似乎整個香港,並沒有一位公開展示這門技藝的表演者。就在她幾乎認定自己是全港唯一懂得長嘴壺茶藝之人的時候,卻意外傳來一個消息:有朋友在一家網紅餐廳目睹了川劇變臉與長嘴壺同臺演出。
一段現場視頻更印證了這個發現:畫面中,一名男子單手執壺、動作凌厲,長嘴壺在他手中虎虎生風、氣勢十足。然而這位表演者沒人知道他的姓名,彷彿隱於市井,低調而神秘。河馬不禁感慨何謂“大隱隱於市”。根據她的推測,這位師傅很可能是該餐廳通過“輸入勞工”計劃引進的內地藝人,依約只能在指定場所表演,也因此始終未現身於香港大眾的視野之中。
高峰挑戰:從演藝到真實的淬煉
在很多表演場合中,長嘴壺茶藝表演往往只作表演之用,並不需要真正使用熱水。河馬回到香港後,原本以為她主要會在學校的中華文化活動中進行示範性演出,不必採用開水真正泡茶。然而現實卻給她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她最初接到的兩個長嘴壺表演邀約,客戶都是香港頗有聲望的機構,均明確要求“打真軍”——必須實打實地將開水倒入茶杯,並奉予給現場賓客品飲。而這些賓客,又恰恰是香港社會中的重要人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