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迴歸:無披風遮擋的空手變臉
(本文作者:河馬變臉團隊,版權所有,歡迎鏈接)
空手變臉是一種歷史悠久、技藝難度極高的川劇變臉形式,表演者無需借助披風遮擋,雙手全程外露仍可瞬間變換臉譜。本文從源流與本質切入,剖析空手變臉為何才是川劇變臉的傳統核心,並介紹其在大陸、台灣和香港三地的發展現狀與創新趨勢,帶您深入理解這一真正回歸戲劇本體的非遺藝術。
什麼是空手變臉
在脱離川劇的獨立變臉表演中,演員通常借助披風的遮擋完成換臉——例如在袍袖揮動的瞬間巧妙更換臉譜。然而,隨著觀眾對變臉技法的日漸熟悉,人們對表演的技藝水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空手變臉這一更為古老、更貼近川劇本源的傳統形式重新受到重視。
空手變臉不倚靠任何外在遮擋,演員自始至終雙手外露,卻仍能流暢而迅疾地變換臉譜。技藝精湛者更能走入觀眾席間,在握手、互動的一瞬完成變臉,令人驚嘆不已。這種形式不僅展現了變臉藝術中純粹而高超的技藝本質,更凸顯其深植於川劇傳統的深厚底蘊——它是最初來自戲劇內部、為劇情與角色服務的真正傳統。
河馬師傅四川成都茶社空手變臉片段
說明:河馬師傅變出孫悟空臉譜時,雙手全程毫無遮擋,憑空幻化,這正是河馬師傅的絕技——空手變臉。
被披風遮住的傳統:為何空手變臉才是川劇變臉之魂?
很多人第一次觀看的變臉表演是披風變臉,很自然認為披風變臉是「正宗」的川劇變臉,而空手變臉是創新技術。但事實上,空手變臉才是更為古老、更具傳統底蘊、也更貼近川劇藝術本真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回到戲中、回到變臉最初的舞台,便會發現:空手變臉不僅是歷史上更早出現的技法,更是川劇表演藝術的核心所在。
真正傳統的變臉,從來不是孤立的特技表演,而是戲的一部分,是情緒的高點、是角色的延伸。演員一邊唸白、唱詞、做武打動作,一邊於行進轉身之間變臉,這一切需融於戲,合於情。例如《白蛇傳》中的韋陀展現神通變化,或《歸正樓》裡貝戎機警轉面——演員根本不可能穿著寬大披風來完成這些細膩且充滿劇情張力的表演。空手變臉依靠的是手法、步眼、氣息與道具之間的隱密配合,變的是臉,更是戲。
而如今常見的披風變臉,實則是為適應獨立演出而逐漸發展的形式。它借助披風遮擋,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也更易於增加臉譜數量——雖在實際表演中,變換數十張臉譜並無意義,反而易流於炫技。相比之下,空手變臉雖數量有限(通常僅十張左右),卻更貼合傳統川劇的精神:變臉本為角色服務,重在精準表達劇情與情緒,而非單純追求張數。
所以說,如果我們追溯源流、談「傳統」與「正宗」,空手變臉才真正代表著川劇變臉的根與魂。它不靠外顯的輔助,而憑藉內在的技藝與節奏,於細微處見真章,無聲處起風雷——這才是變臉最本真的藝術魅力。
空手變臉在大陸和台灣地區的發展
在大陸,部分新進表演者認為學習披風變臉較難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因此專攻空手變臉,或採納兩者結合的表演方式。若你在舞台或如海底撈等場合,見到身穿短馬褂、未著披風的變臉師傅,其表演便很可能全程採用空手變臉技術。隨著海底撈進入台灣,該地區的變臉藝術也與大陸同步發展,技藝水平不斷提升。河馬師傅曾在youtube看到台灣一場公開演出中兩位身著短馬褂的師傅展現空手變臉,其動作之流暢、手法之隱蔽,令人由衷讚嘆。
空手變臉的另一優勢,在於表演者可以不用穿著厚重戲服,輕裝上陣,這也使得該技術更容易與其他表演形式融合。大陸已有不少創新嘗試,例如將變臉與街舞、中國舞等結合,發展出「街舞變臉」、「中國舞變臉」等新興跨界演出,進一步拓寬了變臉的藝術邊界。
空手變臉在香港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展望
相比大陸和台灣地區,香港的變臉表演生態較為封閉。直至2025年9月,當地主流仍以披風變臉為主,河馬師傅僅見過一位師傅有一張臉譜採用空手變臉技術。而河馬師傅作為香港首位以空手變臉為主的表演者,為該地區帶來可喜突破——她的演出中,一半臉譜採用傳統披風變臉,另一半採用空手變臉技術,為這項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看點。
展望香港變臉藝術的未來,在河馬師傅引入空手變臉這一傳統技藝之後,本地業界正逐漸認識到其貼近戲劇本源的價值。2025年8月,更有三位香港人跟隨河馬的步伐前往成都研習空手變臉,標誌着香港變臉藝術向傳統回歸的趨勢。隨着新一批藝人深入學習和持續實踐,預計空手變臉將更頻繁地呈現在香港舞台,讓觀眾得以欣賞更純粹、更貼近川劇變臉原初風貌的表演,親身感受「於戲中變,變為戲服務」的藝術本真。